宋晨歌:科研、竞赛、服务,解锁大学“天花板”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29来源:党委宣传部作者:巴丽达娜·阿德力别克 邢冉浏览次数:587

如果把大学生活视为一段多关卡的冒险旅程,你会选择如何闯关?在动物科学学院,有一位女生选择了最高难度,“课堂+科研+竞赛+服务”多线并进。她就是动物科学2201班的宋晨歌。

她以“课堂为基,科研为翼”,在科研、竞赛与服务的多元赛道上,生动诠释了当代农大学子如何破壳而出、乘风而起。


科研之路:从参与者到负责人,锤炼“硬本领”


科研之路始于兴趣,成于坚守。从初入实验室的“科研新手”到独立主持一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参与国家级项目。宋晨歌坦言,“责任”是她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收获。

她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身份在《动物营养学报》等北大核心期刊发表成果,实现了从“学习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跨越。这一蜕变正是创新人才培养中最宝贵的收获。




竞赛历练:从校园走向国际,拓宽“大视野”


她将竞赛比作“高压锅”,淬炼出强大的抗压能力、逻辑思维与表达力,为科研道路打下坚实基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青年创客挑战赛等赛事中,她两度斩获国家级一等奖。在“互联网+”“乡村振兴”等比赛中屡获省级、校级荣誉。



更难得的是,她将视野投向全球。作为访学者,她赴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农业大学交流。面对语言障碍,她坚守学习目标用简单的俄语与肢体语言顺利完成专业操作,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自信与智慧。



责任担当:从汲取到反哺,彰显“赤子心”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与优秀学生干部,宋晨歌始终铭记青年责任。她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上追求卓越;她活跃于学生工作,真诚服务同学;她多次获评省市级“优秀志愿者”,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她看来,“青年责任正是在一次次实干中长出的‘肌肉’”。学生工作与志愿服务所锻炼出的组织力与同理心都能“反哺”科研与学习,让她享受从“不会”到“会”的创造过程。

从实验室钻研到赛场拼搏,从校园到社会实践,再到国际交流。宋晨歌始终以实干为笔,奋斗为墨绘就一幅多元发展的成长画卷。


编辑:刘悦 杨森林  审核人: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