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农业大学硕博同窗到园艺科研一线的夫妻搭档,贾凯与李雯雯以科学实验为“笔”、试验田为“笺”,一人深耕芜菁耐盐品种选育与宜机采辣椒栽培技术,一人专注杏产业升级研究,他们把科研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更写出别样的“田埂情书”。

课堂传艺:让理论在田间落地生根
作为高校教师,贾凯和李雯雯的课堂从不止于三尺讲台,而是把新疆农业的实际需求变成鲜活教材。
贾凯讲“植物耐盐机制”时,总会拎着自己培育的芜菁种子走进教室:“这颗种子能在含盐量1.2%的地里发芽,就像咱们新疆的庄稼人,有股不服输的韧劲。” 抽象的理论结合他多年研究的耐盐品种实践,让学生瞬间读懂科研的意义。课后他更是出了名的“细节控”,研究生的每本实验记录上,都有他用红笔标注的修改意见:“耐盐筛选的浓度梯度,再查两篇文献核对下”“这个辣椒栽培数据误差大,明天重测”,手把手教学生把“踏实劲”刻进基础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里。
李雯雯则把课堂搬到杏园。每年春季杏树花期,她都会带着学生扎进杏园,观察初花、盛花的物候特征,手把手演示杂交授粉。这些在花期里攒下的物候记录、杂交试验数据,正是她后续优化杏果品质、服务产业升级的关键依据。

山野寻珍:将守护写进学生心底
李雯雯的课堂,还延伸向更辽阔的山野。早在2017年读硕士时,她就跟着导师廖康教授走进野果林,那些从第三纪末就扎根天山的“植物活化石”,让她许下“守护野果林”的心愿。
如今,她将这份初心融入教学。每年春季带着研究生钻进野果林,教他们辨认野生果树的形态特征,记录花期与果实发育情况;实验室里,她和学生们对着采样记录本熬到深夜,每一组数据都在为破解“植物活化石”的进化密码铺路。研究生崔梦凡为组装野生李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犯难,李雯雯陪着她一遍遍比对基因序列,直到屏幕上出现清晰的组装图谱。“李老师不仅教我们做研究,更让我们懂了,这些野果林不是普通的树,是要用心守护的珍宝。”崔梦凡说。
野外采样时,李雯雯更是学生眼里的“主心骨”:踩实泥泞路面避开碎石,陪恐高的学生慢慢走下陡坡,哪怕冷雨浇透外套,也要先护住采集的野果样本。这份师者的温柔,让学生们看到了守护科研、守护土地与珍稀植物的双重力量。

科研攻坚:四载同心破难关
科研路上从无坦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历程,成了两人并肩作战的生动注脚。
每年春天的申报季,办公室的台灯都会为他们亮到深夜。李雯雯聚焦杏品质提升和遗传进化,于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贾凯聚焦新疆特色蔬菜芜菁耐盐机理及品种选育研究,即便前三次申报均以“未获批”告终,他也从未气馁。2025年,两人继续向国自然项目发起冲击,李雯雯忙着梳理新疆西部山地李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遗传多样性基础数据,贾凯则逐组核验芜菁耐盐试验的原始数据。两人偶尔为技术细节争得面红耳赤,却总能在彼此的实验记录里找到共识。就在申报前关键的校验阶段,李雯雯在反复推敲贾凯的申报书时,对一个关键耐盐生理指标产生了疑虑。她认为现有的抗逆生理数据不足以评价耐盐性,必须补充扎实的表型数据来交叉验证。“如果基础数据不牢,再漂亮的大厦也可能倾覆。”那个晚上,办公室的灯光彻夜未熄,两人对所有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分析,硬是在截止日期前,为关键的论证环节补上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最终,两人双双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
“这份成绩,是对科研执着的嘉奖,更是夫妻同心奋斗的见证。”谈及这对科研夫妻档,新疆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许红军如是说。

如今,这对科研夫妻依然常带着学生穿梭在田间地头,试验田的泥土沾在裤脚上,成了他们最特别的“勋章”。从“农大学子”到“农大教师”,从“科研伙伴”到“兴农战友”,他们用专业守护新疆特色农业产业,用默契温暖彼此,更让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在天山脚下慢慢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