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主办,新疆农业大学协办的新疆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清洁能源发展交流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及相关课题涉及学校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相关研究所,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治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领导专家参加研讨会。
会前,新疆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谢树青会见了王金南院士、刘合院士、高翔院士一行。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主持研讨会。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孟晓燕致辞。
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小楠致辞对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博峰作了题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区域协同路径优化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围绕中国分省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优化研究,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方法,构建CAEP-CP 3.0模型,实现区域协同减排。
天津大学教授解百臣作了题为《新疆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阐述了新疆双碳路径研究提出能源转型、产业升级、CCUS示范等政策建议,支撑区域低碳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刘合作了题为《陆相页岩油藏CO2强化采油机制与适用性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阐述了技术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和机制相互协调,才能激励更多的投资者和参与者加入到碳减排的活动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作了题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题报告,报告主要探讨全球能源转型挑战,指出中国风光装机全球领先,但35%减排依赖未成熟技术。提出需加强AI预测、混合储能及CCUS技术研发,因地制宜构建新型能源系统,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清华大学教授常世彦作了题为《中国分省自上而下中长期排放路径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主要研究中国分省减排路径,强调区域协同与政策机制设计,提出差异化碳定价与跨区域基础设施布局。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技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伟作了题为《中国重点行业排放空间演化特征》的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分析电力、钢铁、水泥行业空间布局与碳排放演化,提出产业西扩南迁趋势及低碳技术路径。
自治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刚作了题为《新疆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与挑战》的专题报告,报告阐述了新疆能源转型成效显著,风光资源丰富,但面临煤电依赖、电网薄弱等挑战,需强化政策与技术创新。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琦作了题为《新疆中长期碳移除潜力评估》的专题报告,报告主要评估新疆碳移除技术潜力,BECCS、增强风化等可抵消难减排行业排放,需多技术协同实现碳中和。
王金南院士对研讨会进行总结,他对新疆农业大学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肯定了专家学者们的付出,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智慧共识,形成了多项前瞻性建议,为新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科学支撑。他强调,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加快推动新疆从传统能源大区向绿色能源强区转型。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新疆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凝聚了院士专家们的智慧与力量。新疆农业大学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与产学研融合,助力新疆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高校力量。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处、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