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赋能吉木乃窄螯螯虾产业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4来源:党委宣传部作者:邹晓莉 李斌浏览次数:2780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吉木乃县戈壁滩上,一汪清波在循环水养殖车间里流转,400万尾活力十足的额河窄螯螯虾苗正自在游弋。这片曾被风沙覆盖的土地,因新疆农业大学的科技赋能,正生长出一条融合创新、绿色与富民的螯虾产业链,书写着新疆农业大学服务基层的生动篇章。


青年团队:科研先锋筑牢产业根基

故事的起点,要从一支扎根生产一线的科研团队说起。新疆额河螯虾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立于2023年10月,现有兼职科研骨干23人(其中,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李斌副教授为额河螯虾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专注于窄螯螯虾良种培育、人工养殖、疫病防控、饲料开发等领域攻关。团队先后获批自治区乡村振兴、阿勒泰地区重点研发等科研项目5项,获科研经费412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4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建立企业标准4项,更依托90平米的螯虾实验室(设备价值120余万元),成为阿勒泰地区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全国科技小院的核心支撑。



“从物种资源挖掘到产业顶层规划,新疆农业大学的科技预见是产业启航的基石。”新疆雪域额河龙虾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园区厂长李军海坦言。团队早在前期研究中便敏锐捕捉到额尔齐斯河流域冷水资源中窄螯螯虾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深度参与吉木乃县额河螯虾产业规划,直接促成2024年11月国家级标准额河螯虾产业园落地——占地200亩、总投资2900万元的园区内,现代化循环水养殖车间、科研楼与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产业发展搭起“四梁八柱”。


科研育人:戈壁滩上的青春“拓荒者”

今年4月,李斌副教授带领6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组成的“科技实践队”,成为园区交付后的首批“拓荒者”。迎接他们的,是没有信号、没有网络、没有供暖的阴冷房间,是四月戈壁未消的寒意,是潮湿被褥里蜷缩的长夜——这是实践育人的第一课。



更严峻的挑战接踵而至:新设备故障频发、养殖用水系统亟待调试、珍贵的抱卵螯虾急需安家……团队中的“大师姐”2023级专硕研究生赵琪挽起裤脚,第一个踏入10度的刺骨水池,带领师弟师妹们开展养殖池消杀。刷洗、消毒、注水、摆放虾窝、调试设备……16个池子消杀需8小时坚守,冻得通红的手脚、浸透汗水的衣背,成了青春最鲜亮的底色。





“在这里,我们代表的是农大形象,我们要当战斗员、技术员,把知识真正播种在这片土地上!”赵琪的话,给团队同学们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仅用两天,他们便完成厂区注水;一周后,首位厨师入驻;一个月内,设备“脉搏”被精准掌握……戈壁的风沙见证着:象牙塔里的学子,正蜕变为扎根产业、服务边疆的实干青年。


技术创新:核心攻关突破产业壁垒

产业要发展,种苗繁育是首要壁垒。李斌团队将实验室成果推向规模化生产一线,自主研发的“窄螯螯虾工厂化人工孵化技术”与“虾苗工厂化人工养殖技术”体系,在实践中交出亮眼答卷:亲本成活率创下99.87%的行业新高,虾卵孵化率高达95.47%;截至今年5月25日,1.5万尾抱卵亲虾迁入循环水车间,已孵化优质虾苗超400万尾。





专用饲料配方的研发更添助力。团队针对虾苗生长需求定制的营养方案,经全面生产性评估,为虾苗健康与品质提升提供了“营养密码”。从亲本培育、精准孵化到虾苗标粗、病害防控,团队提供覆盖全生产周期的“嵌入式”技术保障。


绿色创新:节水技术书写生态答卷

在追求高效生产的同时,团队将绿色可持续理念深植产业核心。独创的“室内外大循环净水技术”在园区成功示范:养殖水体在系统内部循环再生与高效利用,自注水以来仅因自然损耗补水约8000立方米,养殖尾水实现“零外排”。



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更在极端干旱的吉木乃县探索出“节水渔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为边疆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协调推进提供了“农大方案”——当戈壁滩上的水波因循环技术生生不息,一条“绿色链”正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育产业未来

园区不仅是产业基地,更是新疆农业大学的产教融合“课堂”。配备标准实验室的园区可同时满足几十名学生驻场实习,从亲本培育到病害防控,学生在生产一线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企协同的“双向奔赴”,让科研与产业同频:企业承担苗种生产与种质资源保护重任,高校输出技术、输送人才;企业反馈产业需求,高校针对性攻关——这种“互嵌式”合作,为产业注入了持续创新的动能。


产业发展: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农大实践”

如今的额河螯虾产业园,已从实验室的“科研苗圃”成长为戈壁滩的“产业绿洲”。投产首年,园区预计营业额突破500万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5个,未来下游产业链更可带动就业50余人。4-6公分的优质商品苗种将于今年9月底上市,一条“物种资源挖掘—核心技术攻坚—产业化落地”的完整产业链加速成形。

这不仅是科研成果的转化,更是新疆农业大学服务边疆的担当写照。当窄螯螯虾在循环水系统中悠然游动,当节水技术为戈壁注入生机,新疆农业大学正用科技之犁深耕产业沃土,在祖国西北角书写着科技兴农、产业报国的新篇章,而这条“螯虾链”,也正成为新疆十大产业发展集群中“冷水渔业”的鲜活注脚。



戈壁滩上水波流转,青春的身影仍在园区忙碌,科研的引擎持续轰鸣。正如团队成员所言:“我们的论文,要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们的成果,要让边疆的土地更富饶。”

编辑:杨森林 赵敏  审核人: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