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月 1日,炽热的阳光似燃烧的火焰,带着大漠的雄浑与力量,毫无保留地倾洒在援疆干部王修彦的脸上。这一天,对于 56 岁的他来说,是在新疆拼搏奋斗征程中一座里程碑!——他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多年深藏心底的夙愿。
王修彦的人生轨迹,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精彩画卷。他曾是华北电力大学的优秀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和卓越的教学成果,先后荣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殊荣。54岁的王修彦又毅然投身祖国西部,成为一名援疆干部。他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土地,将自己的学识与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边疆的教育事业。如今,在援疆的征程中,王修彦又迎来了人生中这一无比荣耀的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不禁让我们心生好奇:是什么力量,驱使他在功成名就之时,依然选择奔赴艰苦的边疆?又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在漫长的岁月里坚守初心,最终在 56 岁圆了自己的入党梦?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怀着崇敬与期待,走进了王修彦的世界,聆听他的故事,探寻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执着与坚守。
“2023年8月,您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作为援疆干部赴任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个选择?”
这源于我内心深处的信念。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普通孩子,我始终铭记自己是“在党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从能够读书求学,到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再到今天有机会为国家边疆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我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关怀、培养和支持。当组织需要援疆干部时,我觉得这是我回报党恩、践行一名教育工作者初心使命的宝贵机会。新疆的发展稳定关系国家大局,能投身其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023年12月之前,您一直都没有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能分享一下其中的原因吗?”
是的,这确实是我内心长久以来的一个心结。我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最崇高的敬意。党员这个身份在我心中是神圣的象征,代表着先进、奉献和纯粹的标准。我内心深处一直怀着对党的无限感恩,但正因如此,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格外严格。我曾认真逐条对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自由主义十一项表现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做得远远不够,甚至“无一幸免”。我总觉得自己在思想境界、工作表现上“还不够优秀”“尚未达标”,离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还有差距。这种对党员身份的敬畏和对自身不足的深刻认知,让我迟迟未能鼓起勇气递交入党申请书。我希望能以更纯粹、更优秀的状态向党组织靠拢。
“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足以碾压大多数人,什么样的事迹和成就您觉得才能够达标您认为的‘优秀’?”
在我心里,“优秀”绝非是荣誉和头衔,也不是与别人去比较。教学名师、先进个人是对我过去教学工作的肯定,绝非是我入党的充分必要条件。我认为真正的“优秀”,是一种全方位的、持之以恒的奉献和付出,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行动。
“所以,您成为了援疆干部?”
是的!
“来到新疆农业大学后,有什么特别的经历触动了您,让您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触动非常大,可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首先,抵达新疆后的几天——2023年8月26日,就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新疆工作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更让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其次,也是更直接的触动,是新疆农业大学深厚的红色基因。这是一所在王震将军领导下、在毛主席亲切关怀下,于1952年创建的大学,它自诞生起就肩负着“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的光荣使命。特别是学院党委书记伊力达尔·伊力亚斯赠送给我的那本《新疆农业大学史》,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那是一本书把您加入组织的想法提上了日程?”
可以这么说,书里记载,首批902名学员是刚刚放下武器的驻疆指战员。很难想象,课堂是由马厩改造,照明靠的是煤油灯,教材是师生们在昏暗灯光下一笔一划自编的!最让我心灵受到重击的是老满城垦荒的故事,师生们用最简陋的工具,在布满石砾的荒滩上,硬是靠双手磨出血泡,开垦出了1200亩实习农场!作为农民的孩子我是有在田地里劳动体会的,这让我深刻领悟到,“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绝非口号,是一代代农大人的初心与担当。当时,我在想,我的援疆行动也是对这种农大精神的传承和实践,这是不属于同一个时空但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并肩战斗,这让我找到了农大人的“归属感”,也点燃了我心中对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荣集体的强烈渴望。我认识到,追求进步、向党靠拢,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那之后还有什么触动您,更加坚定您加入组织的决心的事情么?”
太多,太多。我和学院参加“四支队伍”进行交流,也走进学校访惠聚工作的村子,看到我们的干部和教师在这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干部为了工作,孩子刚出生,却连续三年都没办法陪在身边;我们的教师,在师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年均课时量是正常情况下的几倍,依然兢兢业业,认真备课、授课;我们的教授,立足新疆地方发展,把科研的阵地搬到田间地头,我们的学生在耕读教育现场,支农爱农,展现出了深厚的三农情怀和朴实的农大人的特质。为了新疆的发展、为了边疆的稳定,这种农大精神和红色基因一脉相承,让我认识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要成为这样一群有担当、有情怀的人中的一员。
“如今梦想成真,您有什么感受或者打算么?”
我想“一如既往”吧!我常想,我来自农村,是党一路培育才有今天。这份恩情,化为我工作的不竭源泉。今后我要认真学习《党章》,努力成为合格共产党员。我会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服务新疆地方的发展,积极地向华电的同事们分享我在新疆的所见所闻:讲这里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讲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讲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讲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王修彦的人生和千千万万的党员一样,每一页都写满了对信仰的执着追寻与对奉献的无悔践行。他从农村的质朴土壤中拔节生长,在党的悉心培育下绽放光彩,成为优秀教师后又毅然投身援疆事业,这份果敢抉择背后,是对党恩的深沉铭记,是对国家使命的主动担当。起初,因对党员身份的至高敬畏,他不断审视自我、送审严格要求,迟迟未递交入党申请。而新疆之行,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他思想升华的大门。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农大的红色底蕴、师生们的无私付出,如同一股股暖流,汇聚成他入党的磅礴动力。如今,梦想照进现实,他依旧初心如磐,将精力倾注于新疆发展,积极传播新疆故事。他以一生坚守,为我们勾勒出信仰与奉献的动人模样,激励着我们在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