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发布时间:2025-06-17来源: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作者: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浏览次数:1854

6月13日至16日,由中国林学会主办,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新疆农业大学、新疆林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二十三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大会以“新三北·新挑战:森林培育与干旱区生态修复”为主题,围绕林木种质资源创新与高效繁育、干旱区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森林多功能培育与质量精准提升等议题开展学术交流,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汇聚智慧和力量。

来自全国27个省份,62所高校、科研院所、涉林企业的219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教君,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余明海、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曾祥谓出席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线上参加本次研讨会。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森林培育分会秘书长贾忠奎主持开幕式。



蒋平安代表学校向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林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林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围绕不同历史时期新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培养了1万余名林学学子扎根天山南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此次学术研讨会不仅搭建了林业院校、科研院所、林业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更是大力推动了国家森林培育事业的发展,为新时代森林培育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特邀报告环节,沈国舫院士以《关于现代林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为题,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从理论高度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林草业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研判了新时代林草行业发展态势,前瞻性地提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为推进林草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



朱教君院士以《“防护林培育•三北地区生态恢复”》为题,创新性地构建了"天-空-塔-地"四位一体的综合观测体系,实现了对三北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精准量化评估。报告系统阐述了防护林培育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创新,重点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防护林质量提升策略,为新时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学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骆有庆教授在报告《合理混交抗性树种和诱杀树种,生态自控光肩星天牛灾害》中,以沙枣为例系统阐述了基于生态调控的光肩星天牛综合治理新思路,通过科学配置抗性树种与诱杀树种,构建混交林生态系统,可有效抑制光肩星天牛的种群扩张。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张建国研究员的专题报告《杉木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进展》从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轮伐期控制和结构控制五个维度,全面介绍了杉木用材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体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魏晓华教授基于其团队在全球多个生态系统的长期研究成果,作了《全球生态水文的研究对植被恢复建设的启示》的专题报告,为我国正在开展的国土绿化行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国际经验。我校林学学科孙桂丽教授作了题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防风固沙工程》的报告,系统介绍了新疆面对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复杂多变的风沙路径与生态特质,秉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治理理念,采用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科学治沙的模式分类施策,从种树种草到打草方格、再到铺架光伏电板,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完成的治沙使命,并走出了一条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相结合的沙产业之路,绿染黄沙的画卷终将成为天山南北的一道迷人风景。







会议共设置特邀报告6个,专家报告21个,现场学术报告12个,“线上视频学术报告”7个,39位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基层单位的专家和学者代表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森林结构调控与高质木材生产、三北地区生态恢复、体胚发生体系高效构建、种质资源与森林高效培育、森林土壤微生物系统健康维护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形成了《第二十三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收录了44篇论文。



森林培育分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贾黎明教授做了会议总结及致谢,他高度肯定了本届森林培育研讨会上的学术创新成果,并鼓励全国森林培育同仁和研究生们初心不忘、砥砺前行。

会后,参会代表前往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与乌鲁木齐县乌板乌水公路生态防护林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这两个项目作为西北干旱区困难立地生态修复的典范工程,向与会专家生动展现了新疆"科学规划、系统治理、长效管护"的生态建设模式。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动我国森林培育事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实现“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杨森林 赵敏  审核人: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