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牧4号”紫花苜蓿:沃土之上的绿色传奇!

发布时间:2025-06-05来源:党委宣传部作者:邹晓莉浏览次数:587

一粒种子的诞生,有时需要跨越漫长的岁月。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一群科研工作者用二十载光阴,潜心浇灌,最终让“新牧4号”紫花苜蓿破土而出,谱写了一段关于坚守与突破的牧草传奇。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品种选育团队选育的“新牧4号”成功入选2025年国家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这不仅仅是对品种的认可,更是一曲服务边疆畜牧业发展的绿色赞歌。



梦想萌芽:当本土苜蓿遇上“洋基因”


故事要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新疆农业大学的草业育种专家们敏锐地发现,来自南疆的“新疆大叶苜蓿”虽好,但在推广中却面临抗病性不足的短板。一个念头在心底萌发:能否培育出既高产又抗病的新品种?希望的火种就此点燃!



科研团队杨茁萌老师从国外交流获得具广谱抗病性苜蓿品系KS220,一场跨越太平洋的“联姻”开始了——让KS220与新疆本土的“新疆大叶苜蓿”杂交。然而,科研之路从无坦途。杨老师调离学校后,接力棒交到了草业学院原院长张博教授手中。团队不懈努力,杂交后代终于展现出令人欣喜的高产和抗病性。可喜悦还未散去,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它们的抗寒性不够,难以熬过新疆严寒的冬天。


廿载坚守:寒暑交替中的“育草人”


面对抗寒性弱的“拦路虎”,张博教授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和田埂间。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他们如同呵护婴孩般照料着每一株试验苜蓿,每一次观察、每一份记录都寄托着突破的渴望。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



这漫长的二十年里,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农学院李克梅老师从病害角度、王雪薇老师从微生物层面,为新品种的抗病性提供了坚实的鉴定与评价。更有超过三十名学生投身其中:王玉祥教授从本科到博士,全程跟随张博教授研究,并以此为题完成学位论文,最终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柯梅同样以此作为硕士论文研究方向,毕业后在新疆畜牧科学院工作,并成为母校的硕士生导师……众人的智慧与汗水,汇聚成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多个日夜的坚持,终于迎来高光时刻——“新牧4号”紫花苜蓿破茧成蝶!2010年,它首次申报便顺利通过国家审定。


从实验室到田野:“良种”还需“良法”配


品种审定,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早在2008年,团队就开始攻关新牧4号的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彼时,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尚未建立,他们面临着无项目支持、土地成本高昂、国外苜蓿种子强力竞争的三重压力。

怎么办?唯有迎难而上!团队凭借顽强的毅力,四处奔走争取资源,从零开始摸索种子扩繁技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技术难关终被攻克。如今,新牧4号的种子已交由专业公司进行大规模扩繁,在新疆大地上生根发芽,赢得了广泛认可。



得益于其继承的“新疆大叶苜蓿”基因,“新牧4号”在南疆展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科研团队乘胜追击,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探索种植技术。在张博教授的鼓励下,张树振副教授创新性地推广“两灌一保”种植法,大胆尝试在沙地种植苜蓿,并成功研发出一整套完善的栽培管理措施。从“让幼苗在沙地扎根的妙招”(苗期高效建植技术),到“滴水如金”的科学灌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再到“营养精准投喂”(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和“让种子田更高效”(制种田宽窄行精量播种技术)……团队先后授权相关专利和标准15项。“良种+良法”的成熟模式,为“新牧4号”紫花苜蓿的大规模示范推广铺平了道路。它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了广袤的田野,成为服务生产、造福百姓的“绿色法宝”,为新疆畜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薪火相传:新起点上的绿色使命


如今,科研的接力棒传到了草业学院草业科学系系主任靳瑰丽教授手中。作为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品种选育团队的新任负责人,同时也是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披碱草无芒雀麦品种改良岗”的岗位科学家,她带来了新的消息:耐盐苜蓿新品系“新牧5号”2024年通过审定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



“这不仅是对我们育种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靳瑰丽教授深情回顾道。这支历经锤炼的团队,多年来已成功培育审定了28个牧草品种,每一个品种、每一粒种子都凝结着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新牧4号”的入选,将成为一面旗帜。团队将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品种全面发力,共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厚积薄发:新疆草业创新的沃土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草学研究和教育的高校之一,新疆农业大学在这片热土上积淀深厚。学校拥有西部干旱荒漠区草地资源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草业科学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建成2个省部级草品种区域试验站、2个省部级草种质资源保存圃、2个省部级科技小院、2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及10余个产学研实习基地;扎根大地的谢家沟草原生态实验站、三坪综合实验站、呼图壁牧草试验示范站3个野外站,为科研提供了坚实支撑。当前,新疆在牧草育种领域正积极探索航天育种、生物育种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创新路径。


展望未来:让绿色传奇续写新篇


二十年光阴流转,“新牧4号”紫花苜蓿的成长史,是科研团队执着坚守的见证,更承载着几代育种人的绿色梦想。



放眼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草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蓬勃兴起的畜牧业需要优质牧草作为坚强后盾;生态修复工程呼唤着抗寒抗逆性卓越的草种;治理沙化、盐碱地的战场,同样需要生命力更顽强的草类担当重任。

而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造就了11个全国18个草地大类中的类型,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宝库——拥有高等植物3270种(含亚种和变种),其中可食的饲用植物高达2930种。多样的环境条件,蕴藏着海量珍贵的植物遗传基因,亟待深入发掘。



站在新起点上,科研团队决心更坚定,热情更饱满。他们将投身于基因探索的壮阔征程,致力于培育出更多像“新牧4号”一样高产高抗的优质草种,让新疆沃土上的绿色传奇,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编辑:杨森林 赵敏 董艳欣  审核人: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