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举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1+1+1’师生结对开班仪式”,标志着浙江大学、河海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在教育部“慕课西部行计划2.0”框架下的深度合作迈入新阶段。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53名本科生与两所东部高校的53名知名学者、53名优秀研究生正式结对,开启为期两年的协同育人新征程。
开班仪式上,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韩长杰详细介绍了“慕课西部行计划2.0”背景及师生结对项目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该计划是国家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举措,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作为首批试点专业,将依托东部高校优质资源,打造“高起点、体系化、国际化”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刘鹰在致辞中表示,浙大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通过“1+1+1”结对机制(1位专业导师、1位朋辈导师对接1位本科生),将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生活关怀有机结合,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激发学生潜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赋能西部智慧农业创新人才培养。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农业工程系副主任赵建介绍,结对项目将围绕“学业跟踪”“深度交流”“资源共享”三大板块展开。学业跟踪:开展“午安30分”碎片化知识分享、“21天学习打卡计划”(如四六级英语、编程基础训练)及“电子错题本”共建活动,强化学习过程管理。深度交流:通过定期线上沙龙、专题研讨等方式,针对学业难点、科研实践、职业规划等话题展开互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资源共享:依托浙大“智慧农业”同步课堂、河海大学科研项目资源库,实现课程共建、虚拟教研室联动,推动东西部教育资源无缝衔接。
河海大学博士生吾尔开西·库热西作为朋辈导师代表发言时表示,将发挥“过来人”经验,帮助结对学生在专业学习与个人成长中找到平衡点。新疆农业大学学生代表丁博远则表达了对项目的期待:“结对机制让我们能零距离接触顶尖学者和优秀学长,这种‘双导师’模式将为我们的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立德树人为根本,精准施策育新人。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并通过“发现特长—激发自信—化解困惑”的递进式引导,助力学生成长。
教育部“慕课西部行计划2.0”新疆试点工作自2024年启动以来,三校已在课程共建、师资培训、科研合作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师生结对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深化东西部高校“协同育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机制,为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提供鲜活范例。
展望未来,随着结对项目的深入推进,三校将持续探索“慕课西行+师生共育”融合模式,助力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流专业,为智慧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