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退色,余热更生辉。在农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辈子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把青春年华投身新疆高等教育事业。他们现在虽已至耄耋之年,但仍心系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为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脱贫攻坚积极发挥余热、贡献力量。2020年初,他们的组织——新疆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荣获“全国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自治区仅有两个单位获此荣誉。新疆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汇聚着农林牧等各学科专家教授近150名,他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了“五老”优势,在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教学改革、关心关爱下一代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为农民的脱贫致富、新疆农业发展贡献余热,他们是基层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组织“科技服务队” 送技术上门
服务队走进精河县为该县策划了“北疆地区百万吨饲料中转基地建设”提供规划方案和全套设计图纸,并提出了在收获后的枸杞地里牧鸡,鸡采食地面落果,继而打出“枸杞鸡”品牌,出售枸杞鸡新产品的方案受采纳;服务队成员担任富蕴县乌鸡场技术顾问,指导该场乌鸡的提纯复壮工作,使该鸡种通过农业部鉴定验收,目前正在向农业部申报列入国家品种。服务队成员还深入农村,帮助农民对农作物做技术鉴定,帮助解决蔬菜种植中的技术问题。积极承担莎车、皮山等基层单位指导农业技术的任务,为县农业、林业部门提供农作物、果树病虫害做防治标准及其推广,足迹遍及天山南北。
举办科技培训讲座 普及科技知识
近年来,服务队员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以及应生产单位的需求,在全疆各地举办了科技知识培训和科技讲座200多场次,听众30000多人次。参编了自治区科协出版的《新疆科技挂图册》(2014),其中单独编写40种药用植物的双语科普挂图40张。同时,及时解答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平台转来的科技咨询问题。
助力“访惠聚”工作队 夯实基层基础
2019年4月2-8日,首创老教授科技慰问“访惠聚”工作队驻村点,老教授科技小组的老教授专家,开展农牧业科技知识讲座、走进农牧民的蔬菜大棚、牛羊圈舍、鸡鸭养殖场及饲料加工厂进行现场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在一周的活动时间内,共开展了15次讲座和培训,16次现场技术指导,2700余名技术人员和种植养殖大户参加了培训。
协会搭台 老专家老教授余热生辉
农大老教协分会,是个多学科人才荟萃的团体,而且都是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千锤百炼下来的,许多身体好,精力充沛的老教授,退而不休。协会及时与自治区老科协取得联系,为这些老教授搭建了科研平台,组织和筛选了七个项目上报了自治区科技厅,并争取到一定的科研经费的支持,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特别是“拜城油鸡的选育提高”项目,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的评审验收,获得了成果证书,拜城油鸡已被列入《中国禽类遗传资源》,成为国家级品种。拜城油鸡的数量,已从当年的2000多只种鸡发展推广到今天的300多万只。
亲临一线 扶智扶志助力脱贫攻坚
2015年5月,植保专家玉山江·吐尼亚孜教授退休积极参加自治区科协、团委、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新疆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三下乡”“科技之冬”“科技扶贫”“广播电视科技讲座”等活动,先后多次深入南北疆农牧区从事科普宣传、进行科技服务并实施科技扶贫活动。每年外出或接受邀请到全疆各地举办各种农业培训班、讲座、现场会30多次,培训人数达数万余人次。
今年1月和3月先后深入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新和县、阿瓦提县、柯坪县和喀什地区麦盖提县、阿克陶县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贫攻坚培训”等共11期,授课28天,覆盖2000多人。4月至7月先后去和田地区洛浦县、和田县、策勒县、皮山县,喀什地区莎车县、叶城县参加“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20莎车县团委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班”“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培训”“皮山县2020年春季杏树管理、病虫害防治推进会”“莎车县2020年基层农技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叶城县2020年乡村科技人才培训”等科技培训共13期,累计培训3600多人次。
2019年被中国老科协技术工作者协会授予中国老科协技术工作者协会奖。今年9月14日至10月6日深入莎车县、叶城县讲授为期20天的培训课程,共4期涉及300多人。玉山江·吐尼亚孜教授面对面地向农民兄弟传授农作物、果树的种植和防病技术,深受农民兄弟的欢迎。学员送给他的锦旗上写道:“饮水思源感恩授业解惑 扶智扶志助力脱贫攻坚”。
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新疆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继续奋斗、砥砺前行,鼓励后代,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农大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