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十届农业节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新疆农业大学教授王振华被授予2024-2025年度(第十届)中国农业节水科技奖个人成就奖(科技人才奖)。我校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马亮、洪明等联合校外单位申报的成果“南疆粮果蔬节水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农业节水科技奖是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于2009年11月25日批准设定,由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协会承办的全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领域的最高奖项和唯一奖项。本届中国农业节水科技奖表彰奖励包括科技成果奖49项、个人成就奖10人(其中科技人才奖3人、管理人才奖2人、青年人才奖5人),王振华教授因在“干旱区节水灌溉理论技术与关键装备”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该奖项,系西北地区本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技工作者。

王振华教授现任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曾任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他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水利部全国水利领军人才、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先后兼任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主任、兵团农业水肥高效关键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等职,并担任国际顶尖SCI期刊《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Irrigation Science》副主编,国内《农业工程学报》《节水灌溉》等核心期刊编委,以及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员(ASABE)、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扎根边疆27载,王振华教授长期聚焦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带领团队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8项,在滴灌农田盐分调控、水肥盐协同技术、新型滴灌装备开发、盐碱地治理等领域取得突破:揭示长期膜下滴灌棉田盐分时空演变规律,解决学术界“耕层土壤是否积盐”争议,国际上引领膜下滴灌研究;创新密植作物滴灌理论,研发滴灌灌水器、施肥器等核心装备,推动滴灌技术规模化应用;提出新时代“坎儿井”理论与大田滴灌发展战略,主笔起草兵团节水灌溉示范基地标准体系、盐碱地综合利用方案等;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28篇(含Nature子刊1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发明专利21项,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兵团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等11项一等奖,多项成果入选国家水利科技推广目录,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引用。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南疆粮果蔬节水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围绕南疆地区现有滴灌技术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土壤与灌溉水质条件,且缺乏针对粮果蔬等农林作物的精准、智能化水肥管理方案,农业生产面临“高投入、低产出”困境,提质增效目标难以实现的现状。解析了差异化水土环境下冬小麦、复播玉米、核桃、红枣及设施蔬菜等需水需肥特性、作物生长反馈机制、产量品质形成及其调控要素,首创了“根际多孔膜阻隔-土壤生物炭改良-水肥盐协同策略”的三位一体综合调控技术,营造了“保水-固肥-控盐-增效”的作物根域土壤微环境;研发了水肥根域时空协同调控技术,开创性提出了适用于南疆冬小麦复播玉米滴灌水氮高效利用的“一带两用+免耕复播”和果树“磁化能级调控-水肥协同运筹-根际微域稳态”的水肥盐调控技术模式;建立了“多源数据融合-作物需求预测-智能决策反馈”的优质高产粮果蔬智能灌溉决策模型;并最终构建了南疆粮果蔬“节水减肥、提质增效”一体化的水土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