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博乐乡土草种繁育与生态修复科技小院:乡土草种编织草原生态修复网

发布时间:2025-10-27来源:党委宣传部作者:邹晓莉浏览次数:690

在新疆博乐市的温性荒漠草地上,曾经稀疏的劣质杂草间,如今已能看到博乐绢蒿、木地肤等乡土草种的连片生长。“以前一场风沙过后,草场就裸露了一大片,现在补播的草种扎根深,春季化雪时水也能留住了。”牧民马合木提看着自家草场的变化,向博乐市草业科技小院的调研团队感慨道。

2025年6月,针对新疆草种业“卡脖子”、荒漠化草原修复难等问题,新疆农业大学联合博乐市草原工作站,组建了以董乙强、刘兴义、杨合龙、孙宗玖为核心的科技小院团队,在这片草原上开启了“用乡土草种修复生态、用科技助力牧民增收”的实践。



专家团队:四位科研骨干领衔的“草原守护者”


博乐乡土草种繁育与生态修复科技小院的专家团队,是一支兼具科研深度与实践经验的“产学研”复合型队伍。草业学院董乙强副教授,深耕退化草地修复领域多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以“让每一粒种子在草原扎根”为目标,带领团队构建起从资源调查到技术推广的全链条研发体系。

团队核心成员刘兴义,博乐市草原工作站的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作为草业学院外聘专业型硕士生导师,拥有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自治区地方标准,熟悉当地牧民需求与草原生态特点,成为科技成果落地的“桥梁”。草业学院副院长孙宗玖教授聚焦草种资源开发,培育出“新农2号狗牙根”等4个国家级草品种,为乡土草种选育提供了核心种质支撑。草业学院杨合龙博士则通过27篇国内外论文的研究积累,为草地资源管理与退化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四位学者各司其职,形成了“科研创新-技术落地-产业推广”的闭环协作体系。





技术攻坚:从“种子收集”到“生态修复”的全链条突破


为精准破解草原退化难题,小院团队首先开展了博州草地资源系统调查。2025年,团队在博乐市、温泉县、精河县布设163个调查点位,完成489个测产样方和观测样方调查,拍摄植被、土壤照片超1800张,最终绘制出《博州草原健康等级分布图》《草原退化程度分布图》等6幅专题图,编制出《2025年博州草原生态样地调查(草原生态综合监测)监测报告》,明确了博乐绢蒿、木地肤、藏新黄芪、驼绒藜、琵琶柴等优势种的分布规律,为后续修复提供了“靶向治疗”的科学依据。




在博乐市乡土草种繁育基地,170亩试验田里收集保存着460余种乡土植物。团队筛选出100余种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的草种,分为牧草型(如无芒隐子草、布顿大麦草)、药用型(如伊贝母、光果甘草)等四大类。




在博乐市周边退化蒿类荒漠,团队创新研发“精量穴播”技术,精准控制种子播量、深度与间距,结合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实现了荒漠植被盖度从5%~15%到最大60%的突破,每亩干草产量增产约20公斤。“科学数据从不会在办公室诞生,它只属于沾满泥土的手套和磨破的卷尺”参与技术推广的研究生符天昊说。目前,该技术已着手申报无灌溉条件下蒿类荒漠补播改良技术规程,成为干旱区生态修复的标准化范式。



田野实践:研究生在草原上书写“成长日志”


科技小院的12名驻点研究生,用脚步丈量草原,将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2025级研究生邓婵的日常,是在万亩实验田播种草原糙苏、穗花婆婆纳等草种,或是在实验室磨碎光果甘草的茎叶测定成分。“数种子千粒重时,一颗杂质都不能放过,基础数据的准确是后续研究的生命线。”她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截至目前,研究生们累计实践时长超1000天,人均识别植物100-400种,完成224天实践的2022级专硕吴悦说:“科研不仅需要实验室的精密分析,更离不开实地考察的扎实积累。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科研工作者既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未来,我将继续提升野外调查技能,为种质资源保护和生态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草原资源调查到乡土草种繁育,从荒漠修复技术研发到研究生田间实践,博乐草业科技小院正以“种子收集-评价-选育-推广”的全链条模式,让科技成果在草原上扎根、开花。正如董乙强副教授所言:“每一株乡土草种的生长,都是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共同向好的见证。”

编辑:刘悦 杨森林 董艳欣  审核人: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