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的一间教室里,王承武教授正在讲授“公共物品供给”。他举的例子,正是新疆伊犁河谷的生态旅游公路。学生们抬头认真听,笔记上写下几个字——“新疆案例”。“科研不能关起门,要扎根土地,才能解决问题”王承武常这样说。从教27年,从科研课题到乡村调研,从教学改革到脱贫攻坚,他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他的课堂与新疆发展紧密相连。

一间教室的“公共经济学”
“上王老师的课,脑子里得有活地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0级学生徐腾说。在他的课堂上,教材往往只是引子。王承武会从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切入外部性治理,从喀什古城改造延伸至地区资源开发,再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落地于农地制度变迁。“跟着王老师的思维导图,才发现经济学不是远在天边的理论,而是近在身边的案例。”2022级研究生周满意说。

作为土地资源管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公共经济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他带领团队针对《公共经济学》课程,设计出“三重塑五融合四转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将新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的生动案例融入教学。
教学方法上,他主导开发超星SPOC平台,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知任务—探原理—究方法—强运用—固本领”五环节混合模式。多线并行之下,《公共经济学》《经济学》获评校级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示范课,学生评教连续多年为“优秀”。

近年来,他带领《公共经济学》《西方经济学》2支混合式教学团队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奖项6次;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赛事奖项20余项。
“王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手把手帮我们打磨课件。”团队青年教师龙江涛说。教学团队相关教学成果在校内10余个文科专业推广应用,线上平台浏览量超347万次。
一支笔写出“边疆方案”
作为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院长,他常说:“要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条线汇到一处。”王承武的办公室里,堆着厚厚的调研记录本。从伊犁河谷到阿勒泰地区,从阿克苏地区到昌吉州,都留下了他走访调研的印迹。
他带领团队深入南北疆调研,提出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共建共享共治;深入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采集数据,提出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议。“科研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堆成果。”王承武这样要求自己。

近些年,他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新疆社科基金等2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核心40余篇),出版著作10部,5项成果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由他主导的政府委托项目《乌鲁木齐市城市地下空间土地开发利用管理研究》,为解决地下空间产权和收益分配难题提供了政策依据。近些年完成的20余项政府委托项目在城市规划、差异化用地、生态治理等方面形成多项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王老师的理念很实在,要求每个结论,都要经得起追问。”学生史彦松说。

一次次走向基层的“回访”
2019-2020年,他带领团队承担自治区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第三方评估工作,走遍全疆14地州,调查1.4万户,形成的详实报告成为政府工作的参考。2021年起至今,他参与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三评估,提出“产业帮扶+技能培训+防止返贫监测”建议。
2022年初,王承武主动报名到阿瓦提县托万克库木艾日克村参加驻村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指导镇区规划设计,持续开展网格化管理培训。“他帮我们做规划,还教我们工作方法。”村党支部书记木合塔尔·木拉提说,“现在村里治理更规范了。”

一份27年的坚守
自1998年投身教育事业以来,王承武满怀着对教育的赤诚、对科研的执着、对边疆的热爱,逐渐成为点亮学生成长之路的“引路人”,破解边疆发展难题的“探索者”,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实践者”。
他获评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新疆土地学会年会先进工作者,还是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咨询专家、新疆土地学会理事。但他的心里始终有一张地图,上面的标记点密密麻麻——那是他调研走过的地方。从课堂到乡村,从育人到实践,这是他书写在边疆大地上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