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校在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设立的“荒漠牧旅科技小院”,新疆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开展荒漠草原生态修复与农牧民生计改善的科技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农大青年学生服务地方的使命担当。今年暑期,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先东副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用科技为荒漠草原添绿,以青春为乡村振兴赋能。
吉木乃县地处准噶尔盆地北缘,荒漠化草原占县域面积的51.34%以上,生态脆弱与产业单一曾是当地发展的瓶颈。为此,2024年新疆农业大学在此建设“荒漠牧旅科技小院”,通过教学、科研与产业服务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牧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科技小院建设关键阶段,得到了吉木乃县的大力支持,目前,科技小院已与当地政府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在文化旅游、优质饲草种植、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等领域开展科技服务。
“科技小院不仅是技术推广站,更是人才孵化器。”李先东介绍,团队通过“校企地”三方联动,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今年7月,团队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调研,走访60余行政村、400余户牧民,顶酷暑收集一手数据,为生态治理和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团队还围绕旅游规划、饲草改良等主题,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访谈、技术培训等方式,为当地编制荒漠草原生态效益的提升方案,并针对畜群结构优化、饲草料配比等难题提供指导。“牧民们对技术的渴求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参与实践的研究生孙龙飞表示。
实践中,团队还协助当地开发了红色旅游线路,组织了“国门党课”,将生态治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增强农牧民共建家园的凝聚力。
编辑:杨森林 赵敏 审核人: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