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布鞋、一副眼镜、一身简洁的T恤,整齐干练的小平头,这是别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因为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富有责任心,村民们都中意他,都称他“中”老师;他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被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亲切的称为“平头哥”。他就是新疆农业大学人事处社保科科长、学校驻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库木奥依拉村的工作队员钟奎。
尽心尽力 为民解忧
怀着对基层工作的向往,钟奎连续6年报名申请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2019年终于如愿以偿,背上行囊,远赴千里之外的另一个战场,他离开时,2岁的女儿抱着他的腿嘶声裂肺哭喊着“不走、爸爸,爸爸、不走……”妻子抱起女儿只低声说了一句“快走吧!”一个身影便渐行渐远消失在了人群中。
“把村里的人当家人,把村里的事当家事”是钟奎的工作理念。3组村民阿木提·胡杰克因身体原因不能正常行走,妻子阿娜古丽·麦提尼亚孜最近也因眼睛复发疾病,在两米以内都无法看清东西,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这让本就生活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钟奎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与村委会联系,将他们的情况反馈给上级部门,及时为阿木提·胡杰克办理了低保,给阿娜古丽·麦提尼亚孜申请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又鼓励他们在家里发展小规模养殖,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后,阿木提·胡杰克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坚持服务 鼓励就业
“没有党的好政策和驻村干部的帮助,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以前每天出去打零工,不仅收入少,而且有时还找不到工作,如今我们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孩子也能接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以前我们做梦都不敢想。”每每回到家乡,村里的亲戚听到阿木提·阿迪讲在城市的生活都羡慕不已。
阿木提·阿迪是库木奥依拉村2组村民。2019年,钟奎在走访入户中发现,阿木提·阿迪家发展养殖、种植的条件不成熟,夫妻二人缺乏技术技能,生活上十分困难。他从种植、养殖、自主创业等各方面分析他家致贫原因,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通过征求阿木提·阿迪的意愿,经过钟奎牵线搭桥,阿木提·阿迪和爱人来到乌鲁木齐,成为新疆农业大学后勤管理处物业管理中心的职工。
库木奥依拉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3.8亩,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帮助村里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作为扶贫专干,钟奎对村里的劳动力进行了精准摸排,征求群众就业意向,建立就业台账,并通过多种途径联系了企业、合作社、养殖、种植大户10余家,挖掘适合的工作岗位,帮助了97名村民实现了稳定就业。工作队充分发挥学校后盾作用,联系村民到学校务工,目前,库木奥依拉村在新疆农业大学务工人员有8名(拜什艾日克镇有44名),他们每月有三四千元的稳定收入。
言传身教 扶贫扶智
“阿卡”“亚合西嘛”,这是钟奎在走访入户时碰到村民说的最多的话之一。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名曾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他深知思想政治教育对村民工作的重要性。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1组村民莫明·依明是一名贫困户,他的女儿古丽克孜·莫明今年上高三,钟奎在与莫明·依明交谈中发现莫明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存在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必要上大学的消极思想。钟奎向莫明讲述了贫困户的孩子上完大学改变家庭、改变人生命运的例子,让他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听了钟奎的话,莫明给女儿买了台灯及复习资料,经常鼓励女儿好好学习考大学。
库木奥依拉村现有本专科生14名,一到假期,钟奎都会召集他们座谈,与同学们交流学校生活,并结合身边事例,鼓励大家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在科学知识普及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将来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为家乡各项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这就是村民们心中最中意的“中”老师,遇到困难无所畏惧的“平头哥”,面对繁重的工作,他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工作再难也要办好,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让村民放心,让群众满意是他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