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农大人】刘凯辉: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发布时间:2020-07-12来源:作者:刘凯辉浏览次数:296

  我叫刘凯辉,是新疆农业大学的一名高校教师,党龄12年。2018年1月,我离开熟悉的校园,奔赴南疆脱贫攻坚主战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的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和田地区于田县参加深度扶贫工作,现在是加依乡阿亚格萨亚提拉村第一书记助理、脱贫攻坚专班班长。

  刚到村里时,面对与大学校园截然不同的环境,语言不通、情况不熟,我也曾短暂迷茫过,也有过不知所措,但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没有气馁、没有退缩,从基础的扶贫理论政策学习入手,从入户走访、摸清底数开始,以最快的速度转变身份、进入状态,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和理顺了村里的基本情况。



  我所在的阿亚格萨亚提拉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有624户2385人,全部是维吾尔族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5户1456人,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61.04%。全村发展基础薄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驻村扶贫以来,我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八字方略为根本准则,将“精准”作为贯穿于脱贫攻坚始末的标尺。我的足迹遍布全村的每一角落和每一户贫困户,对每一户的小额信贷、劳动力就业、孩子上学、安居房入住、扶贫项目落实,都做到精准掌握,用脚步丈量脱贫攻坚的每一步。

  面对村里耕地面积少、劳动力多的困境,我坚持把转移就业作为全村脱贫的重要抓手,提出了开展点面结合、典型引导的就业促进行动。通过就业引导精细化行动,开展扶志扶智教育,改变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逐步树立贫困户“我要脱贫”正向价值取向;通过就业培训精细化行动,开展有针对性、具体化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全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8%以上;通过就业服务精细化行动,建立全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人一档,同时建立托幼站、托畜站,为群众稳定就业解决后顾之忧、提供服务保障,实现劳动力就业的私人定制,全村贫困户家庭转移就业收入比重已占到了总收入的75%左右。



  我深知,发展生产才是巩固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本着产业全覆盖的原则,坚持以产业扶贫政策落地必生效为最终目标,把产业扶贫政策落在实处、让群众得到好处,实现产业扶贫政策效用最大化。做好政策落实的执行者,听取群众的声音、收集群众的诉求,实现政策落实精准到户到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脱贫攻坚打好政策强心针;当好政策普及的宣传者,带领广大群众全面细致的掌握各项惠民政策,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营造学习政策、宣传政策的良好氛围;成为政策问效的监督者,坚持政策动态跟踪核查,既要看成效又要找问题,让政策落实在脱贫攻坚全过程的作用实现最大化。

  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让全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两年多以来,我多次放弃轮休的机会,只是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村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在村里开展扶贫网格化管理,确保扶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19年底实现了363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46%,整村顺利脱贫出列。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对剩余未脱贫户的帮扶是重中之重,对已脱贫户的巩固必须要长期坚持,确保我们的群众脱真贫、真脱贫,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青年应该有一代青年的担当。能够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亲历者、参与者、实践者、创造者和见证者,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使命。我已从一名高校教师完成了到一名扶贫人的转变,早已成了地地道道的村里人,但是不变的是自己的初心、信心和决心,不变的是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在我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着我,我从未放弃摸索探寻,直到今天镇定自若、引领前行。在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语言关、意志关、思想关之后,我也懂得了什么叫群众,什么叫群众工作,也深刻感受到了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今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高涨,农牧民学会了科学的养殖和种植技术,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笑容变多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了,群众的心里话也愿意给我们讲了,也都明白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



  今天,我仍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在平凡的岗位继续平凡的坚持。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必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为党和人民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一名普普通通的扶贫干部。

  韶华易逝 抒写昆仑山下青春无悔,

  满腔热血 倾注脱贫攻坚使命担当。

  聚焦症结 不负历史重托敢打硬仗,

  国泰民安 共奔幸福小康无尚荣光。


编辑:万婷  审核人:赵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