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八一农学院坐落在老满城旧址,自1952年建校到现在已50年了。我们生活于斯、学习于斯、工作于斯的老满城,如今已是校舍林立,繁花如锦,林荫参差,绿草如茵,真是一座美丽的文化城。如果我们追溯一下老满城的历史,以今比昔,继往开来,我想也是很有意义的吧。
新疆各地过去是不筑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平定阿睦尔撒纳及大小和卓之乱以后,筑迪化(即乌鲁木齐)城于红山之侧,这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旧城。尽管已经拆除,但遗迹宛然,界线还在。隔了六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又在迪化城西八里处筑一城,赐名“巩宁”,驻满营兵。这座“巩宁城”就是现在的老满城。“巩宁”二字是“官拟钦定”,所以叫“赐”,实则徒然表示了统治阶级恐慌的心理,追求口头上的安慰而已,老百姓还是叫它满城。这巩宁二字也衍用到别处,当时的西大桥,也称巩宁桥。
据记载,巩宁城垣高二丈二尺五寸,厚一丈七尺,周九里有余。古代城垣的规模是有其体制的,巩宁城的高度厚度,均超过同时代其它各县州的规模。例如惠远(绥定)城高一丈四尺;巴里坤城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二尺;阿克苏城高一丈二尺,厚八尺。所以巩宁城的地位也不同于别县。巩宁城有四个城门:东面叫承曦门,西叫宜穑门,南叫同轨门,北叫枢正门。东、北两门是按方向取名;西、南两门是即景命名,有趣的是隔了两百多年后的情况还是如此:西面的马料地公社,一片庄稼;南面正对铁路道轨(当时的南门外可能是一条车马大道)。这四个城门名称均以满、蒙古、汉、维吾尔四种文字书于端。今天我们进城时通过煤矿设计院的缺口,就是当年的承曦门遗址。而南、北、西的城墙还在,缺口依然。这座城在隔了十一年后(1783年)又重修过一次,可能是为了加强“巩”和“宁”吧!
巩宁城内还起有钟鼓楼(迪化没有),古代只有国都才有此设置。从这一点窥测,当时显然是为代表满族在新疆的最高统治而建立的。钟鼓楼一般位于城的中心,估计在现在的学院老年活动中心一带。这钟鼓楼一直保存到1934年,盛世才统治新疆时因贮藏火药爆炸而被毁,不然倒是一处值得保留的文物,这是学院杨春生大夫告诉我的。从乌鲁木齐赴各县的里程,在那时均以巩宁作出发点而计算,这是合于行军需要的。当时的乌鲁木齐由三个城组成,即汉城(迪化),满城(巩宁),维城(南梁以南叫皇城)。汉城是政治中心;满城以军事机构为主,也设有地方行政机构。据志书记载,乌鲁木齐设府、州、县三级地方官,其中直隶(直辖)知州1员(从六品,相当于目前地委级)驻巩宁城,辖昌吉、绥来(玛纳斯)、阜康三县。学正(州一级的学官,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局长)1员,学额4名(秀才录取名额),史目1名(九品办事员),巡检4名(九品佐杂人员)。设在巩宁的武官可不小:都统1名(从一品,相当于军区司令),领有银印。领队大臣1名(正四品,相当于军级),副领队6名(五品),佐领、防御、骁骑(当时的中下级军官、均八品)各24名。笔帖式(九品文书)两名,士兵3 376名。在前清的驻疆士兵是准许带家眷的,所以当时巩宁城是极热闹的。
有名的禁烟抗英人物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谪伊犁时,在同年的十月十三日(阴历)道经满城停留过四天,他的日记中有“此地满、汉二城皆繁会之区,都统、道、州驻满城,提督驻汉城,相距十里。余(林自己)驻满城,是日不及往汉城矣”的记载。
1863年(同治二年)新疆民族反抗清皇室的统治,包围巩宁。自此,又经过阿古柏及白彦虎之乱,巩宁城终于不巩不宁而毁灭。据《新疆简史》记载:“汉城已颓垣残壁,满城更夷为平地……汉满两城经此残杀仅存十余人而已。”
刘锦棠平定阿、白之乱,另觅它地驻兵,因此把满城冠以老字,以区别驻扎地,此老满城名称之所由来也。
老满城被毁,一时恢复不起来,城内荆棘丛生,据宣统三年(1911年)迪化县志记载:“老满城遍地枸杞,年产约万两”,足证其已广泛地分布了荒漠植被。盛世才统治时期曾在此设立简易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又在此成立步兵学校,八一农学院是在步兵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现在仍有少数干部一直从步校工作到今天,这是老满城的“遗老”,我们对他们应该倍为敬仰。
新疆各地过去是不筑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平定阿睦尔撒纳及大小和卓之乱以后,筑迪化(即乌鲁木齐)城于红山之侧,这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旧城。尽管已经拆除,但遗迹宛然,界线还在。隔了六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又在迪化城西八里处筑一城,赐名“巩宁”,驻满营兵。这座“巩宁城”就是现在的老满城。“巩宁”二字是“官拟钦定”,所以叫“赐”,实则徒然表示了统治阶级恐慌的心理,追求口头上的安慰而已,老百姓还是叫它满城。这巩宁二字也衍用到别处,当时的西大桥,也称巩宁桥。
据记载,巩宁城垣高二丈二尺五寸,厚一丈七尺,周九里有余。古代城垣的规模是有其体制的,巩宁城的高度厚度,均超过同时代其它各县州的规模。例如惠远(绥定)城高一丈四尺;巴里坤城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二尺;阿克苏城高一丈二尺,厚八尺。所以巩宁城的地位也不同于别县。巩宁城有四个城门:东面叫承曦门,西叫宜穑门,南叫同轨门,北叫枢正门。东、北两门是按方向取名;西、南两门是即景命名,有趣的是隔了两百多年后的情况还是如此:西面的马料地公社,一片庄稼;南面正对铁路道轨(当时的南门外可能是一条车马大道)。这四个城门名称均以满、蒙古、汉、维吾尔四种文字书于端。今天我们进城时通过煤矿设计院的缺口,就是当年的承曦门遗址。而南、北、西的城墙还在,缺口依然。这座城在隔了十一年后(1783年)又重修过一次,可能是为了加强“巩”和“宁”吧!
巩宁城内还起有钟鼓楼(迪化没有),古代只有国都才有此设置。从这一点窥测,当时显然是为代表满族在新疆的最高统治而建立的。钟鼓楼一般位于城的中心,估计在现在的学院老年活动中心一带。这钟鼓楼一直保存到1934年,盛世才统治新疆时因贮藏火药爆炸而被毁,不然倒是一处值得保留的文物,这是学院杨春生大夫告诉我的。从乌鲁木齐赴各县的里程,在那时均以巩宁作出发点而计算,这是合于行军需要的。当时的乌鲁木齐由三个城组成,即汉城(迪化),满城(巩宁),维城(南梁以南叫皇城)。汉城是政治中心;满城以军事机构为主,也设有地方行政机构。据志书记载,乌鲁木齐设府、州、县三级地方官,其中直隶(直辖)知州1员(从六品,相当于目前地委级)驻巩宁城,辖昌吉、绥来(玛纳斯)、阜康三县。学正(州一级的学官,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局长)1员,学额4名(秀才录取名额),史目1名(九品办事员),巡检4名(九品佐杂人员)。设在巩宁的武官可不小:都统1名(从一品,相当于军区司令),领有银印。领队大臣1名(正四品,相当于军级),副领队6名(五品),佐领、防御、骁骑(当时的中下级军官、均八品)各24名。笔帖式(九品文书)两名,士兵3 376名。在前清的驻疆士兵是准许带家眷的,所以当时巩宁城是极热闹的。
有名的禁烟抗英人物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谪伊犁时,在同年的十月十三日(阴历)道经满城停留过四天,他的日记中有“此地满、汉二城皆繁会之区,都统、道、州驻满城,提督驻汉城,相距十里。余(林自己)驻满城,是日不及往汉城矣”的记载。
1863年(同治二年)新疆民族反抗清皇室的统治,包围巩宁。自此,又经过阿古柏及白彦虎之乱,巩宁城终于不巩不宁而毁灭。据《新疆简史》记载:“汉城已颓垣残壁,满城更夷为平地……汉满两城经此残杀仅存十余人而已。”
刘锦棠平定阿、白之乱,另觅它地驻兵,因此把满城冠以老字,以区别驻扎地,此老满城名称之所由来也。
老满城被毁,一时恢复不起来,城内荆棘丛生,据宣统三年(1911年)迪化县志记载:“老满城遍地枸杞,年产约万两”,足证其已广泛地分布了荒漠植被。盛世才统治时期曾在此设立简易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又在此成立步兵学校,八一农学院是在步兵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现在仍有少数干部一直从步校工作到今天,这是老满城的“遗老”,我们对他们应该倍为敬仰。
[ 责任编辑:宣传部 ]
编辑: 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