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宁城始与末

发布时间:2005-10-17来源:新闻网作者:袁正祥 浏览次数:17

    巩宁城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毁于同治三年,计有92年时间。这段历史与满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从兴起到衰败大体相一致。自乾隆二十七年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后,在伊犁设将军,作为新疆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下设乌鲁木齐都统、塔尔巴哈台(塔城)参赞大臣、喀什噶尔(喀什)参赞大臣,从而重新统一了祖国边疆。接着在天山南北制订与实行了一整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如修筑城堡,增驻军队,实行屯田,铸造货币,兴办铁厂,建立学校等等。从乾隆二十七年到三十七年10余年间,仅乌鲁木齐所属各地就修筑了23座城池和城堡,包括巩宁城在内。修筑巩宁城调官兵一千数百名,只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城周九里三分的一座满城,耗银10万两,粮12000余石。巩宁城内建筑很多,鼓楼建在城的中心,都统署建在鼓楼西(包括印房、粮饷、驼马、营管4处衙署及各处办事公所);领队大臣衙署建于鼓楼南(含下属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各级衙署以及弓箭房、军械库、摆马厅、步军厅、鸟枪营厅、满、绿营兵房等等);镇迪道衙署建在鼓楼东(包括迪化卅衙署、史目衙署、学正衙署、理事通判署等等),家眷住房一律建在鼓楼北,学校、养济院、官铺、粮仓、磨房等等多数建在这一带。各街巷口和四城门内均建有各种堆房,全城大小房间共计9550余间。其中比较豪华的算是万寿宫、大公馆和有些寺庙.这些豪华建筑大部分碧瓦朱门、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巩宁城是乌鲁木齐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所有军政和文化机关均移驻城内。有满营和绿营官兵,镇迪道以下所属文职官员及办事人员,学校师生,商店服务人员,粮仓、磨房等管理人员以及家属小孩等共约16000余人。驻巩宁城乌鲁木齐都统总揽军政大权,除管理驻防各城营务外,还管乌鲁木齐所属地方事务及屯田事务。
    满清后期,新疆各族人民深受来自官府、王公伯克、宗教头目的三重剥削与压迫。受尽苦难的新疆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组织起来,掀起反清斗争的热潮。1864年 3月,库车农民首先揭竿而起,攻入城内,杀死了清朝政府的地方官员和王公伯克。这一胜利使南疆各地农民积极响应,先后夺取了南8城和东4城。同年6月,南山西沟一带农民占领达板城后与吐鲁番等地农民合并向迪化、巩宁二城进发,此时二城满汉官兵大半被调南疆镇压农民运动。6月8日夜,汉城被农民攻占,都统平瑞一面飞章奏报求援,一面组织守城。几天后,巩宁城周围聚集了五六千人,把巩宁城围得水泄不通。7月末,城内粮尽,军民受饥,一片混乱,处于危急时刻,昌吉绿营都司率兵四千,里应外合,送粮入城,城内人心稍定,都统平瑞决心坚守城池,以待援兵。9月末城内又断粮,呼图壁送粮200余乘,都统平瑞派冯吉鳌冲出重围,拟迎于途中。结果,冯被农民所杀,粮被农民劫走。此时,城内军民饥饿难忍,怨声载道,宵遁出城求食求生者甚多。10月初的一个夜晚,东门被农民攻破,城北火光又起,都统平瑞无力抵抗,领其全家入火药库自焚,与城同归于尽。文武官员百余人、兵民万余人与城化为灰烬。从而,结束了巩宁城这段历史。   

[ 责任编辑:宣传部 ]

新疆农业大学新闻网
手机版
(手机扫描关注)

新疆农业大学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关注)
编辑:  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