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月7日,原新疆军区王震司令员宣布中央的命令:“取消第二步兵学校,成立八一农学院。”过后几天,他又给驻疆部队下了一道选送优秀指战员到八一农学院上大学的命令。各部队像完成战斗任务一样火速传达执行。半个月后,902名学生背着行李,陆续入校报到。其中有男生674人,女生228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部队中优秀的指战员,其中有跟随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干部、有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过功的战斗英雄,还有的是部队大生产的劳动模范。他们上至师长下至战士,有军事干部,政治干部,也有后勤卫生干部。他们的军龄有长有短,有1928年入伍的老红军,也有1952年参军的新战士。他们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有11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有36人,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有302人,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革命的有553人。他们的年龄有大有小,最大的50岁,最小的13岁。17岁以下的有114人,18到 25岁的有580人,25岁到35岁的有 173人,36岁到 44岁的有 29人,45岁以上的有 6人。其中,师团级有56人,营、连、排级有278人,战士568人。文化程度有高有低,大学毕业的有 45人,占学生总数的4.99%;高中毕业的275人,占学生总数的 30.48%;初中毕业或相当初中程度的有399人,占学生总数的44.23%;小学程度的有181人,占学生总数的20.06%;还有两个人刚摘掉文盲帽子。
在这些首批入学的新生中,新参加革命的男女知识青年较多,他们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学习农业科学知识较为便利。另一部分是久经战斗考验的老同志,他们不仅有对敌斗争的经验、农业生产建设的经验,并且还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其中大部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少数人文化水平较低。首批新生进校,事先没有确定专业和班级,但由于部队纪律严格,一切行动听指挥,没有发生违犯纪律的现象。当时学生的专业思想有点乱,有愿学农业机械的,有愿学畜牧兽医的,有愿学水利工程的,有愿学森林的,甚至还有什么也不愿学的。鉴于以上情况,学院请军区领导来院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组织座谈讨论,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学农思想。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学什么专业都是为革命学本领,为新疆农业发展做贡献。
在稳定情绪统一专业思想之后,即进行了文化测验,按考试成绩分农学、森林、畜牧兽医、水利四个专业。其中本科四个班,学生153人;专科四个班,学生337人;短训四个班,学生408人。在短训班中还有来自五军的25名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各系学生人数有多有少,农学系五个班,学生435人;农经系两个班,学生74人;森林系两个班,学生64人;水利系两个班,学生91人;畜牧兽医系两个班,学生87人;农机训练班有学生147人。农学系因学生人数较多,除本科一个班外,还组织了三个中队。棉花专修科两个班,学生100人为第一中队;粮食专修科和园艺专修科两个班,学生100人为第二中队;棉花训练班有学生185人为第三中队。系设主任和政治协理员;中队设中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学生班设正副班长。
同年5月初,学生组建工作全部结束,全院师生员工都投入了紧张的建校劳动。学生以班为单位,有翻修房顶的,有脱土坯修房子的,有粉刷墙壁的,有修路开渠的,有开辟试验田、苗圃、花坛的,还有修理桌凳的。建校劳动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开支,改善了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同时还培养了劳动观点。经过两个月劳动,古老的荒地变成了一条条整齐规划的试验田,在平坦笔直的道路两旁栽上了行道树。教室宿舍粉刷一新,自制的教具摆在用木板和土坯垒成的试验台上,布置得十分好看。运动场和图书馆也大大变了样子。虽然大规模的建校劳动结束了,而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仍用于修厕所、盖伙房、砌墙、编抬把、扎扫帚、修锁子等等。什么领啊,要啊,在他们看来当伸手派是最不光彩的事情。生活上大家都树立了以艰苦为荣,以劳动为荣,以节约为荣的好思想、好作风。同学之间在部队是上下级关系,见面仍然互敬举手礼。他们互相谈心,互相学习,同排一个队,同吃一锅饭,同唱一支歌。不论进饭厅吃饭,还是到礼堂看电影、听报告都是排队唱歌,“三八”作风成了每个学生自觉遵守的行动准则。学习上他们“互教互学”、“包教包学”,按文化高低结成“对子”,订立“包教包会”合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学们虽然生活艰苦,但心情却非常愉快,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十分高涨。他们都有一颗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红心,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白天学晚上也学,有时为完成一道作业题在油灯下学到深夜。一个学期过去了,他们克服了文化低、年纪大、身体差、记不住等困难,终于取得了优异学习成绩。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能说能干,说到就能做到。他们为什么在学习中能表现出这样顽强的刻苦精神呢?让首批新生中一位副营长写的学校生活回忆录中的一段话来回答吧!“×月×日,我为做一个习题一直在灯下钻到深夜,当习题快要做完的时候,突然觉得脑袋好像要爆炸一般,两耳轰轰隆隆直响,紧接着两眼发黑,左臂的伤口也隐隐作痛,后来我就昏迷过去了。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前额上盖着一条湿毛巾,床前有几团散发着酒精味的棉花球,时间已经是第二天第二节课的时候了。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想往教室里跑,谁知刚走了几步,两腿一软又倒下去了。我突然想起在一次战斗中,一口气刺死五、六个敌人,当刺刀从最后一个敌人胸膛里拔出来时,我也昏倒过去,鲜血染红了土地,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我马上站起来又和敌人进行了战斗。当我想到这里时,浑身一使劲站起来,一口气跑到了教室……”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
在这些首批入学的新生中,新参加革命的男女知识青年较多,他们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学习农业科学知识较为便利。另一部分是久经战斗考验的老同志,他们不仅有对敌斗争的经验、农业生产建设的经验,并且还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其中大部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少数人文化水平较低。首批新生进校,事先没有确定专业和班级,但由于部队纪律严格,一切行动听指挥,没有发生违犯纪律的现象。当时学生的专业思想有点乱,有愿学农业机械的,有愿学畜牧兽医的,有愿学水利工程的,有愿学森林的,甚至还有什么也不愿学的。鉴于以上情况,学院请军区领导来院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组织座谈讨论,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学农思想。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学什么专业都是为革命学本领,为新疆农业发展做贡献。
在稳定情绪统一专业思想之后,即进行了文化测验,按考试成绩分农学、森林、畜牧兽医、水利四个专业。其中本科四个班,学生153人;专科四个班,学生337人;短训四个班,学生408人。在短训班中还有来自五军的25名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各系学生人数有多有少,农学系五个班,学生435人;农经系两个班,学生74人;森林系两个班,学生64人;水利系两个班,学生91人;畜牧兽医系两个班,学生87人;农机训练班有学生147人。农学系因学生人数较多,除本科一个班外,还组织了三个中队。棉花专修科两个班,学生100人为第一中队;粮食专修科和园艺专修科两个班,学生100人为第二中队;棉花训练班有学生185人为第三中队。系设主任和政治协理员;中队设中队长和政治指导员;学生班设正副班长。
同年5月初,学生组建工作全部结束,全院师生员工都投入了紧张的建校劳动。学生以班为单位,有翻修房顶的,有脱土坯修房子的,有粉刷墙壁的,有修路开渠的,有开辟试验田、苗圃、花坛的,还有修理桌凳的。建校劳动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开支,改善了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同时还培养了劳动观点。经过两个月劳动,古老的荒地变成了一条条整齐规划的试验田,在平坦笔直的道路两旁栽上了行道树。教室宿舍粉刷一新,自制的教具摆在用木板和土坯垒成的试验台上,布置得十分好看。运动场和图书馆也大大变了样子。虽然大规模的建校劳动结束了,而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仍用于修厕所、盖伙房、砌墙、编抬把、扎扫帚、修锁子等等。什么领啊,要啊,在他们看来当伸手派是最不光彩的事情。生活上大家都树立了以艰苦为荣,以劳动为荣,以节约为荣的好思想、好作风。同学之间在部队是上下级关系,见面仍然互敬举手礼。他们互相谈心,互相学习,同排一个队,同吃一锅饭,同唱一支歌。不论进饭厅吃饭,还是到礼堂看电影、听报告都是排队唱歌,“三八”作风成了每个学生自觉遵守的行动准则。学习上他们“互教互学”、“包教包学”,按文化高低结成“对子”,订立“包教包会”合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学们虽然生活艰苦,但心情却非常愉快,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十分高涨。他们都有一颗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红心,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白天学晚上也学,有时为完成一道作业题在油灯下学到深夜。一个学期过去了,他们克服了文化低、年纪大、身体差、记不住等困难,终于取得了优异学习成绩。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能说能干,说到就能做到。他们为什么在学习中能表现出这样顽强的刻苦精神呢?让首批新生中一位副营长写的学校生活回忆录中的一段话来回答吧!“×月×日,我为做一个习题一直在灯下钻到深夜,当习题快要做完的时候,突然觉得脑袋好像要爆炸一般,两耳轰轰隆隆直响,紧接着两眼发黑,左臂的伤口也隐隐作痛,后来我就昏迷过去了。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前额上盖着一条湿毛巾,床前有几团散发着酒精味的棉花球,时间已经是第二天第二节课的时候了。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想往教室里跑,谁知刚走了几步,两腿一软又倒下去了。我突然想起在一次战斗中,一口气刺死五、六个敌人,当刺刀从最后一个敌人胸膛里拔出来时,我也昏倒过去,鲜血染红了土地,可是就在这一刹那间,我马上站起来又和敌人进行了战斗。当我想到这里时,浑身一使劲站起来,一口气跑到了教室……”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
[ 责任编辑:宣传部 ]
编辑: 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