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探寻红色足迹、科普及理论宣讲、助力乡村振兴……
在实践中他们依托专业解决问题
在这个假期里
农大学子奔赴各地
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不畏辛苦 埋头苦干
用实践书写农大精神
用青春诠释家国担当
新疆广播电视台报道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农学院秉承“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聚焦新疆农业发展,围绕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三农”服务,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到农牧民的田间地头,成立“小胡杨科技服务队”,下设数支小分队,各自奔赴乡村一线,助力乡村,服务三农。小胡杨科技服务队——驻伊犁州霍城县实践团队在牙森·沙力博士的带领下,深入伊犁州霍城县下辖村、镇、牧场开展荒漠化草原昆虫资源普查与科普宣传工作。驻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实践团队的成员深入农村一线,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切实了解当地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自身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田间试验。“薯田花园”团队在李超副教授带领下,与自治区农业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团一道前往阜康市农户小麦地开展科技服务。小胡杨科技服务队通过实地调研、入户座谈等多方面渠道为农户们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难题,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研究生成立“食品科普我先行,安全常识伴你行”—助力“三农”科普宣讲团,赴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玛纳斯县、木垒县等地,依托社区、幼儿园开展食品科普知识宣讲活动。该宣讲团在学院原有“研究生第一党支部食品科普知识宣讲分队”基础上成立,已形成5套成熟的宣讲PPT,专业宣讲员十余人,可针对不同群体做细致专业的讲解。宣讲团将所学食品科学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努力架起食品科学知识走向群众的桥梁,结合实际生活向居民普及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急救方法等知识,通过走访农户、参观工厂等方式与农民、工人深入交流,在奶制品加工、果蔬加工及贮藏等方面给予指导,用行动共建食安社会,促进乡村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截至目前,已开展食品科普宣讲4场,组织赴食品企业、基层学习调研2次,宣讲覆盖人数达200余人次。
草业学院师生奔赴在新疆各地草原,全国多条河流水域一线,他们有的前往新疆13个地州的40个县市,有的需要在新疆各兵团地区完成390个草原样地监测任务,有的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系统进行调研,有的深入无人区对昆仑山北坡水资源进行考察。实践团队的师生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农牧民和技术人员“传经送宝”,为保障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学生组成“便捷出行 你我共行”调研队,在伊宁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对市民交通出行满意度及公交出行分担率两方面开展调研、分析,通过调研大家掌握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及公共交通给市民带来的方便和不便之处,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以改善当地居民的公共交通出行环境,为当地市民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舒适的公交出行服务。此外,“追寻革命印记 传承红色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团,也前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牛录村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家开展了“缅怀革命先贤,体验军垦文化,传承小白杨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外国语学院24名学生在自治区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他们在博物馆主要担任文物讲解,文创宣传的工作。经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大家不仅学到了许多博物馆知识、了解到更多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实习经历。在博物馆的实习工作,让外国语学院学子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讲好中国新疆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由2名博士生、4名硕士研究生、21名本科生组成,在阿地力·沙塔尔教授的带领下到和田地区各村镇进行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实践团调研了和田地区林果产业目前发展状况以及亟待解决的困境等,通过监测虫情、运用迷向技术等无公害、绿色长效的防治办法,从核桃蛀果害虫的各个虫态进行诱杀,力求尽早发现,及时治疗,有针对性地指导该地区林果业提质增产、领导农民脱贫致富等民生问题。
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192班的同学组建起“城乡结合队”,分别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铁厂沟镇大草滩村、三道坝镇西阴沟村等地进行实践活动。他们走村入户,努力克服工作生活的一切困难,认真细致地进行疫情防控、垃圾清理、摸排调查、巡逻值班、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他们还与相关工作人员就米东区乡村振兴的发展前景、方向、着力点和工作措施及成效进行深入探讨和挖掘,积极展现农大学子的良好面貌。
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
从校园走向基层
农大师生发挥学科特色和专业特长
为基层群众们做实事
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青春在实践中绽放色彩
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光芒
青春向党,奋斗强国
社会实践,农大学子在行动!